抗疫一线民革党员小记(八)张鲁涛: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的驰援之路
众志成城·抗击疫情
张鲁涛: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的
驰 援 之 路
民革医大一支党员、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副主任张鲁涛,是河北省卫健委组建的14人ECMO(体外膜肺氧合)团队中的一员,他和团队同事们一起,身肩重任,奔波在赶往全省各市的驰援路上,与死神赛跑,捍卫着百姓的健康。
张鲁涛在做救治前的准备工作(左下方为ECMO设备)
……
目前张鲁涛仍在唐山抢救两名危重病患。这是张鲁涛的工作时间表,用争分夺秒、四处奔波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。累么?怎能不累,但是张鲁涛说,他能坚持,他也必需坚持到底,他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赢得这次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。
张鲁涛团队的第一站——张家口市传染病医院,是当地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。首位危重患者代某,男性,于1月29日确诊新冠肺炎,拟行ECMO治疗。
2月1日接到省卫健委通知迅速出发,经过六个小时的车程,张鲁涛一行人到达张家口传染病医院,顾不得舟车劳顿,立即投身到患者的救治工作中。考虑到患者110kg体重,体重指数高达37,果断调整治疗方案。他们通过远程遥控,指导患者俯卧位细节、重设呼吸机参数……待患者稳定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。
在随后的十几天里,张鲁涛每天早出晚归,掌握患者最新变化,及时向省指挥中心汇报患者情况,结合指挥中心意见,修正治疗方案。一忙就到了凌晨三四点,困了、累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儿。在大家的努力下,患者经过十天的治疗拔除经口插管,改为鼻导管吸氧。2月14日,该患者核酸检测呈阴性,康复出院,成为张家口首例出院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。
张鲁涛一行又对危重患者申某(代某母亲,72岁糖尿病患者)进行治疗,张鲁涛发现申某吸氧状态下尚平稳,但是吸氧浓度逐渐提高。疾病要早发现、早治疗。对于重症患者也是要早识别,早干预效果才好。张鲁涛和团队进行深入的讨论,识别出申某的症状属危重患者。通过气管插管、保护性机械通气、限制液体、俯卧位机械通气等,对申某进行积极干预,忙到凌晨四点,患者转危为安,后顺利出院,协助实现张家口危重患者全部清空。
就当张鲁涛准备松口气,收拾东西回家时,沧州告急!有两位危重患者等待他们进行ECMO治疗。这距离他接到省卫健委休整通知还不足三小时。然而他毫无怨言,立即踏上新的征程。
张鲁涛(居中)正在给患者做气管镜,这是一项气溶胶暴露下的高风险操作
"有时是治愈,常常是帮助,总是去安慰。"积极救治是职责所在,有时坦然面对失败需要更大的勇气!
狡猾的病毒对年龄较大、基础病较多的老年病患威胁很大。张鲁涛清楚的记得,有一次唐山告急,有个老太突发病情变化,需要人工肺支持,张鲁涛是离唐山最近的ECMO人工肺小组成员,盒饭也没吃上立即上车赶往唐山,赶到时已经晚上八点,患者状态十分不好,85岁高龄,呼吸衰竭、心力衰竭、感染中毒性休克,经过心肺复苏术后,用3种大剂量升压药物维持血压。老太还患有基础病白血病,白细胞数是正常人的十几倍。这样的患者是人工肺的禁忌症,分析利弊之后,专家组还是决定上人工肺。张鲁涛正要换衣服进污染区,患者再次心跳骤停,虽然没有用上ECMO,但最后老人走的很安详。
在抗击疫情的这段日子里,沧州、秦皇岛、唐山等地到处都有张鲁涛的身影,行程最紧张的一次一天辗转两地。张鲁涛用他的高尚医德、精湛医术、吃苦精神,履行他作为一名民革党员、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的责任、担当。
注:体外膜肺氧合(ECMO)是体外循环(CPB)技术范围的扩大和延伸,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,大量的运用ECMO对患者辅助的呼吸和(或)循环功能不全的重危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。
◆抗击疫情专题导读: